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五原 > 大事记
五原县人文历史和环境资源
来源:五原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5-08-13 11:24 作者:李志强
字体大小: [ ]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一、人文历史

(1)文史。“五原”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古时大禹治水,水势减退后高埠处首先出现了五个较大的原所,五原称谓始而至此。五原有文字记载历史2400多年,战国时属赵国九原西部地,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三十六郡,九原为其中一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更名为五原郡。史载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1875年清政府开始移晋陕之民垦殖,光绪二十九年(1903)移民放垦农田,并创兴水利,设五原厅,王同春(王土地原型)为移民垦田之杰出代表。民国元年(1912)改五原县,因五原是塞外河套地区著名的粮仓,故旧上海市区的西北角设有五原路。1925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起义,响应北伐,为此五原县曾一度改名为“义旗县”。1940年傅作义“五原抗战”,开创了“抗日反攻胜利之先河”。

(2)关于五原的唐诗。

李白:《千里思》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李白:《塞上曲》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张敬忠:《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二、环境及资源

五原全境为古黄河发育冲击地带,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微度倾斜,自然坡降为1/5000~1/10000。海拔最高1042米,最低1019米,一般在1020~1035米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辖地面积2544平方公里,约382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30.5万亩,水域53.2万亩,沙丘8万亩,林地43.59万亩(宜林地97.2万亩),其他用地47.21万亩。2014年,农民人均耕地11.5亩。

五原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县境62.5公里,年过境水量3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1亿立方米。总干渠(俗称二黄河)与黄河并行,由西向东横穿县域南部,丰济、皂火、沙河、义和、通济5大干渠由西南向东北纵贯全境,支、斗、农、毛渠道纵横交错,年最高引水量12.3亿立方米,占河套灌区的1/4,灌溉总面积205万亩(黄河分水量按照168万亩分配我县)。排水有五排干、六排干、七排干、义通排干、皂沙排干等5条干沟,15条分干沟,年排水量1.3亿立方米以上。

五原处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的交界区,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7.7℃,最高气温值为39.1℃,出现在1997年7月22日。年平均日照时数3154.2小时,全年无霜期为127~213天,年平均风速2.0米/秒。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169毫米,年蒸发量2095.2毫米。本地降水量由西向东逐渐增多。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5~80%。最大日降水量92 mm,出现在2013年6月26日。主要气象灾害有冰雹、霜冻、寒潮、大风、潮塌、洪涝、沙尘暴等。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