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 > 产业园区
五原县胜丰镇打造高新科技扶贫产业园
来源:五原县胜丰镇 发布时间:2020-07-22 10:54 作者:五原县胜丰镇
字体大小: [ ]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持续推动脱贫攻坚,五原县胜丰镇积极打造高新科技扶贫产业园,持续延长扶贫产业发展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密切农企利益联结,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一、紧盯园区,持续发力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更是扶贫产业体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五原县胜丰镇有着种植设施农业的传统,该镇充分发挥种植优势,瞄准日光温室、钢架拱棚、新型温室等设施农业,将扶贫资金“化零为整”集中投入、集中建设,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脱贫攻坚以来,4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67万元,建成高新科技扶贫产业园,其中,建成日光温室6栋、钢架拱棚168栋、新型日光温室10栋,瓜果销售市场1个,形成了产供销一体、一年四季种植使用的园区,每年为全镇贫困群众带来各项扶贫收益金86万元以上。

二、多点带动,精准带贫

“如何带、怎么帮”,建立长期有效的带贫减贫机制是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关键。胜丰镇创新开展“四带一帮”,为贫困群众带来持续增收。一是“自主经营带”。引导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经营日光温室、种植钢架拱棚,减免租金、补贴种子、科技培训,带动贫困群众种植拱棚13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二是“务工就业带”。积极吸纳周边村社贫困群众到园区务工,开设了卫生清扫、林木管护、基础设施维护等公益性岗位,为35户贫困群众带来务工收入45万元,人均增收13000元。三是“资产收益带”。针对弱劳动力、丧失劳动力、无劳动能力的130户贫困群众,实行差异化分红,补齐贫困群众收入,确保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6000元。四是“土地流转帮”。主动帮助无劳动力贫困群众进行土地置换,把贫困群众和一般农户的耕地进行对换,兑换到扶贫园区建设范围内统一流转,为10户贫困群众带来稳定的土地流转费用,户均增收6000元。五是“扶贫济困带”。将资产收益金投入到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区设施维护、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巩固、困难救助等系列建设,切实发挥扶贫资金收益扶贫济困、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

三、创新模式,引进人才

借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园区成立“五原县金棚子公司”,推行“公司+村集体+创客”三种经营模式,利用园区资源,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园区运营实现多元化、市场化、规范化。一是引进公司经营。引进内蒙古和讯气象有限公司,推广绿色高端无公害拱棚西红柿智慧种植,公司对棚内温度、湿度24小时远程监控,实时反馈数据,实时技术指导。利用3栋钢架拱棚进行灯笼红香瓜提纯复壮,切实解决种植技术和发展瓶颈。深化与科局合作,引进承祺园林绿化公司经营10个新型温室,驯化草花45种,利用245亩明地驯化乔木冠木61种,建设西部区大型苗圃基地。二是扶持村集体经营。为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缺项目,无抓手问题,根据各村发展设施农业的人力、技术等实际情况,吸纳园区附近村组通过租赁拱棚,种植灯笼红、白莲脆、西红柿、甜瓜等特色品种,所得收益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培育创客经营。创新创客培育方式,构建“公司+创客”机制,大力培育团队创客,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协调创业贴息贷款,提供创业导师指导服务,解决了个体创客技术差、资金少、标准低、规模小的难题。并从现有的23名农创客团队中遴选具备条件的优秀创客租赁经营钢架拱棚,打造各自特色的创业品牌和产品,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扶贫特色产业园的发展壮大是发挥减贫带贫作用的“发动机”及“助推器。五原县胜丰镇通过打造创新型、收益型、功能型、融合型综合性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构建了“带的稳、带的准”的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