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原县牢固树立大抓乡村人才振兴鲜明导向,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坚持从“本土端”发力,广泛集聚各类乡土人才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因需引才,拓宽聚才渠道。聚焦人才“热土”,健全乡土人才扎根在乡村、吸附在产业的政策机制,多措并举聚才引智。围绕各服务乡村职能部门人才缺口,形成县委统筹、组织领办、编委设岗、企业参与、人社等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齐抓的引才体系。近三年,采取分批招考、“一事一议”、上门引才相结合的方式,全额引进三瑞农科冯九焕等农牧、科技、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乡村急需紧缺人才132人。以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振兴试点县为契机,深化定向服务、校企互联、校地共建,60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23家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柔性引进国内外农科领军人才78名、团队58支,“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工程”等8个项目、团队、个人获评全区“草原英才”、全市“河套英才”。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创业基金,优化金融、用地、基建、保险等补贴政策,5250名乡土创业人才成功申请“青创易贷”项目资金3.61亿元;不断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发展润海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现代农民“蓝领”7800余人,河套电商产业园13项优惠政策吸引线上企业266家,销售金额突破6.4亿,被团中央列为全国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五原“家门口的机遇”越来越多,更多年轻人选择返乡。
坚持因需施教,丰富培育形式。聚焦人才“破土”,积极构建灵活多样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基层党校、科技小院、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园区,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专家人才下基层、实用人才现身说等活动,培养基层组织“领路人”、生产经营“经理人”、闯拓市场“经纪人”、农村电商“明白人”等实用人才430名。积极邀请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下沉指导,提升理论教学权威性;赴福建等发达地区举办人才示范培训班9期,460名乡土人才外出“取经”、学有所成。干部教育“云平台”、智慧农业APP等6个线上程序云端教学,农科局、县医院专业干部、主治医生通过抖音开播授课,文明办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培养农村“网红”、自媒体人20余个。持续完善河套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课程设置,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年均举办主题培训13期,受训基层干部达2300余人次。圆满承办世界向日葵产业论坛、全国盐碱地改良高峰论坛等42个全国全区现场会,旗县之间、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年均开展现场观摩、工作交流、互学互促活动150余场,举办“强党建、促振兴、惠三农”等服务示范活动,实现乡土人才集中培训。依托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改革,全面推行合作社“五星级”管理和“五有五化”建设,蒙徽缘等54家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420个散户小户转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因需布局,促进成果转化。聚焦人才“润土”,坚持乡土人才发展重点与产业发展重点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按照常规下派、英才选派、试点特派3个层面,订单式遴选8个领域专家人才172名,分5个批次“点对点”进基层开展服务109场次,结合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扎根服务,推广新技术31项,解决基层问题143个,与38名“农创客”“土专家”建立长期“培带”关系。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典型做法被人民网、《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刊发报道。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助力工程,以“百企联百村”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园区引领、企业带动、人才支撑、抱团发展、就业促进”5种产业发展机制,形成多条农企利益联结,吸引42个农科企业、198名乡土人才向138个产业园区聚集用功,带动1097家合作社、133个家庭农场参与全县产业链经营,3.8万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引领示范,“百企百园”培育孵化、“农村电商”聚拢发展作用,深化与袁隆平院士团队、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院等合作,联合科技攻关22项,引进高产高丰品种130个,破解优质种羊繁育、葵花种子研发、黄柿子品种改良、“灯笼红”香瓜提纯复壮等农业发展难题,农产品创评国家地理标志品牌4个,自治区著名商标8个,认证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110个,五原向日葵上榜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名录,全县35%以上农产品通过品牌化销售畅行全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和乡土人才贡献率达到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