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 > 产业园区
五原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2019-2035)
来源:国土资源局 发布时间:2019-07-25 16:07 作者:五原县不动产中心
字体大小: [ ]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五原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

(2019-2035)

公示文件






五原县人民政府

2019年6月2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守住“三条底线”,坚持“五化”协同,有效规范园区各类建设活动,科学管理,依据国家、自治区、市及县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及意见,特编制《五原县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2019-2035)》(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拟将五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优势突出、功能结构合理、生态环境怡人、区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的国家级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并成为五原县乃至巴彦淖尔市经济腾飞的支撑区域。

为使本规划成果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园区发展实际,保障公众参与规划制度的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要求,现将《五原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2019-2035)》方案主要内容和图件向社会公示,诚恳征求社会各界和全体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  公示时间:2019年6月28日至7月28日

二、  公示载体:五原县人民政府网站(www.wuyuan.gov.cn)

三、  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1、    电子邮箱地址:wygtzyfj@126.com

2、    信件寄往:五原县自然资源局

邮    编:015100

联系电话:0478-5232868

联 系 人:李军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有效规范园区各类建设活动,科学管理,依据国家、自治区、市及县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及意见,特编制《五原县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2019—2035)》(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拟将五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优势突出、功能结构合理、生态环境怡人、区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的国家级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并成为五原县乃至巴彦淖尔市经济腾飞的支撑区域。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1989年12月26日公布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5、《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规划管理办法》(试行)(内建规〔2013〕564号)

6、《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2013年)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

9、《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0、《五原县隆兴昌镇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第三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守住“三条底线”,坚持“五化”协同,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经济发展的集聚区。

第四条     规划原则

1、集聚发展原则。园区规划应强化产业配套能力,使园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2、产业关联发展原则。园区规划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规划布局,支持园区内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3、深化产业链发展原则。园区规划应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大力发展地区产业的重要路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4、集约发展原则。园区规划应集约用地,严格控制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

5、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原则。充分利用以葵花、葫芦、肉羊等为代表的农畜产品资源,与巴彦淖尔市沿周边毗邻地区在产业链上有序衔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

6、合作发展原则。园区规划应立足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外向发展,提高产业园区外向度,使其发展获得更广泛的区域支持,从多方位、多角度、整体上考虑园区的规划。

第五条     规划成果

本规划由文本、图纸、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本规划文本中凡用下划线表示的内容均为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第六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约为18.5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1.97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约为6.48平方公里(为2035年后远景发展备用地),其他为水域。共包含两个组团,其中五原工业园区组团西至西环路以西约800米,东到荣丰路,南至212省道,北到二份子渠,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59平方公里;鸿鼎工贸园组团位于五原工业园区组团东北方向,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38平方公里。

第七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9—2035年。其中近期2019—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第八条     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于五原工业园区的一切建设活动,是园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园区内各类建设活动,必须符合经批准后的本规划。

第二章  园区发展规划

第九条      园区性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五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为以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以农机装备制造为辅助、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依托、以新兴产业为培育点的产业链完整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第十条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依托园区的区位优势和五原县及周边地区资源优势,将园区建设成为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全国葵花加工购销基地、区域农机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基地、区域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中心以及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2、具体目标:

预计到2025年其工业产值约为10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22亿元;2035年其工业产值约为19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40亿元。

由于园区邻近五原县隆兴昌镇中心城区,服务人口大部分在城区落户就业,预计五原工业园区可以解决就业约1.3—2万人。

第十一条 发展战略

1、精细化发展战略。精细化发展是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附加值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园区产业不断细分壮大的动力机制。

2、专业化发展战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建设有自身特点的品牌;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③打造园区研发基地。

3、链条化发展战略。园区产业链的构建,使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及各产业之间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各环节相互连接、相互拉动或推动,带动整体园区产业的发展。

4、智能化发展战略。在“互联网+”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的园区建设将会更加注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园区基础平台、产业发展、管理服务的融合应用,打造从“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的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全面提升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十二条 发展重点

1、主导产业的深度发展

基于现状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园区主导产业,打造园区拳头产品,通过研发特色产品、整合特色资源、加大品牌宣传等方式,打造园区品牌,扩大园区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2、现代大产业体系的构建

加大园区产业科技含量、融合一、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产业链高端行业,使产品由简单的原材料交易和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产品升级,构建现代大产业体系。

3、园区用地的合理组织

五原工业园区应采取集聚发展策略,用地布局尽量集中规整,与城区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期达到产城融合的目标。

4、配套设施的完善细化

在遵守特定地区编制导则的基础上,结合园区现状各类用地设施配套情况,基于人口规模、产业类型及地块建筑量测算各类配套设施建设规模,以达到设施最优选址、最佳配建规模。最终应使各类设施配置能够满足园区旺季使用人数多,冬季自身使用人数少且严寒天气使用受限的特有情况。

第三章  园区产业规划

第十三条 主导产业

园区的主导产业为:农畜产品加工及衍生新兴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以及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产业。

农畜产品加工及衍生新兴产业:构建了农畜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由六个系统构成,原料系统、初级加工系统、深加工系统、循环利用系统四个为产业主导系统,精细化种植养殖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产业辅助系统。同时,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将会从传统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中衍生出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产业,这些产业将会为园区未来产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机械制造产业:重点开发服务农村农业的非通用农产品加工配套机械,未来可考虑向动力机械方向发展。

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产业:规划构建园区商贸物流内外层级结构,并使电子商务平台贯穿其中。

第十四条 产业空间布局

园区按产业类型划分为13个产业片区,分别为五原工业园区组团的2片农畜产品加工区、资源循环利用区、衍生新兴产业培育区、现代商贸物流区、轻工产业区、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园、农机制造产业园、河套电子商务园、综合服务中心和科技孵化区,以及鸿鼎工贸园组团的农畜产品加工区和农畜产品贸易和初加工区。

第四章  园区总体布局和用地规划

第十五条 空间布局

本次规划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结构为“两心、两轴、三组团”。两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产业研发中心;两轴:园区协同发展轴和产业联动发展轴;三组团:生产加工组团、物流商贸组团、鸿鼎工贸园组团。

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规划

1、居住用地(R)

规划居住用地1.4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12%,均为二类居住用地。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3.8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00%。其中行政办公用地(A1)5.84公顷,文化设施用(A2)0.27公顷, 教育科研用地(A3)17.78公顷。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14.87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9.60%。其中商业用地(B1)11.00公顷,商务用地(B2)75.42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6.02公顷,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22.43公顷。

4、工业用地(M)

规划工业用地717.7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59.98%。其中一类工业用地(M1)36.53公顷,二类工业用地(M2)681.18公顷。

5、物流仓储用地(W)

规划物流仓储用地24.5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05%,均为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61.27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3.48%。其中道路用地(S1)159.07公顷,交通场站用地(S4)2.20公顷。

7、公用设施用地(U)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36.39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04%。

1)供应设施用地(U1)

规划供应设施用地32.0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68%。其中供水用地(U11)2.81公顷,供电用地(U12)1.64公顷,供燃气用地(U13) 1.84公顷,供热用地(U14)25.77公顷。

2)环境设施用地(U2)

规划环境设施用地3.5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30%。其中排水用地(U21)3.20公顷,环卫用地(U22)0.36公顷。

3)安全设施用地(U3)

规划安全设施用地0.77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06%。

8、绿地与广场用地(G)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116.4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9.64%。其中公园绿地(G1)22.09公顷,防护绿地(G2)93.92公顷,广场用地(G3)0.42公顷。

园区建设用地统计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m²)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大类

中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1.48

0.12%

R2

二类居住用地

1.48

0.1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3.88

2.00%

A1

行政办公用地

5.84

0.49%

A2

文化设施用地

0.27

0.02%

A3

教育科研用地

17.78

1.49%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14.87

9.60%

B1

商业用地

11.00

0.92%

B2

商务用地

75.42

6.30%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6.02

0.50%

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22.43

1.87%

M

工业用地

717.71

59.98%

M1

一类工业用地

36.53

3.05%

M2

二类工业用地

681.18

56.93%

W

物流仓储用地

24.54

2.05%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61.27

13.48%

S1

道路用地

159.07

13.29%

S4

交通场站用地

2.20

0.18%

U

公用设施用地

36.39

3.04%

U1

供应设施用地

32.06

2.68%

U11

供水用地

2.81

0.23%

U12

供电用地

1.64

0.14%

U13

供燃气用地

1.84

0.15%

U14

供热用地

25.77

2.15%

U2

环境设施用地

3.56

0.30%

U21

排水用地

3.20

0.27%

U22

环卫用地

0.36

0.03%

U3

安全设施用地

0.77

0.06%

U31

消防用地

0.77

0.06%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116.43

9.64%

G1

公园绿地

22.09

1.85%

G2

防护绿地

93.92

7.85%

G3

广场用地

0.42

0.04%

H11

建设用地

1196.57

100.00%

E1

水域

7.91

发展备用地

648.44

规划远景总用地

1852.92

第五章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十七条 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

对外交通以公路运输方式为主,主要为110国道、212省道和在建311省道。

2、铁路

园区铁路运输依托五原县运输条件,五原县规划形成以包兰铁路、包兰高铁为主,西甘铁路为辅的“T”字铁路格局。

3、航空港

巴彦淖尔机场(位于天吉泰镇)近期等级为4C,已开通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地航班,远期预留升级为4D机场的空间,并逐步开通蒙古、俄罗斯、上海、广州等地的航班。

第十八条 道路系统规划

1、路网结构

形成以方格网为主,形成“三横四纵”的主干路网结构。

两横:滨河路、纬三街、光明路;三纵:为西环路、兴原路、荣丰路和冯玉祥路。

2、道路等级

道路等级分为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干道规划红线宽度为30米、34米和54米;次干道规划红线宽度20米、24米、30和34米;支路红线宽度16米、21米和24米。

3、道路交叉口

规划区内各级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平交形式。

第十九条 交通设施规划

1、社会停车场:规划设置2处公共停车场,五原工业园区组团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园内布置有一处,鸿鼎工贸园组团种子研发基地南部布置有一处。企业根据相关标准和需要设置停车场。

2、加油加气站:本次规划设置加油站4座,加气站2座。

第六章  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十条 绿地系统布局

规划构成“一廊两轴六带多节点”的绿地景观系统。一廊:绿化景观廊道;两轴:一横一纵两条园区主要景观轴线;六带:指贯穿园区南北方向的六条绿化景观带;多节点:规划在园区范围内布置多块公园绿地景观节点。

第二十一条   绿地系统构成

1、公园绿地

规划公园绿地22.09公顷,按游憩半径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园区。

2、防护绿地

规划防护绿地93.92公顷,为沿高压线、沿渠、沿主干道两侧的防护绿地。

3、附属绿地

规划的附属绿地主要为工业企业内部、公用设施(变电站、污水处理厂、消防站)内部的用地。

第七章  环保环卫规划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规划

1、大气环境

根据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园区用地均为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执行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控制标准。

2、水环境

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全部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3、噪声环境

根据规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划园区内主要道路执行4a类声环境功能区控制标准,按昼间70dB(A)、夜间55dB(A)执行;园区用地根据产业特性,划定为两类声环境功能区,其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主要以加工和集贸市场用地为主,按昼间60dB(A)、夜间50dB(A)控制标准执行;3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加工为主的用地,按昼间65dB(A)、夜间55dB(A)控制标准执行。

4、固定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100%,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效益化目标。

第二十三条   环卫设施规划

1、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生活垃圾按人均产生量为0.9—1.0kg/人•日计,预计园区远期可容纳1.3-2万人就业则,生活垃圾日产生量按20吨计算。

2、生活垃圾的收集

规划垃圾收集采用定时、定点的收集方式,由环卫车将垃圾从垃圾收集点运至垃圾转运站。

3、工业垃圾

工业垃圾一般由工厂自行收运,在适应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需求的基础上保证资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垃圾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循环模式,实行统一管理,明确投放、收运和处置规范。特别注意有害工业垃圾应该单独设置存放地点,防止任何形式的泄露。

4、垃圾处理

园区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例如废纸、废旧塑料、园林废弃物和木材三剩物、粉煤灰、粪、农作物秸秆、葵皮)收集后可先运送至城镇垃圾处理厂和五原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

5、垃圾转运站

规划垃圾转运站5座,其中2座规划期末升级为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水厕一体化设施,结合环卫工人休息场所设置,布置于五原工业园区组团的西环南路和光明路交叉口、鸿鼎工贸园组团的农科路和恒利街交叉口。

6、公共厕所

本次规划公共厕所共9处,其中2处规划期末升级为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水厕一体化设施。有7处位于五原工业园区组团、2处位于鸿鼎工贸园组团。

第八章  综合防灾规划

第二十四条   抗震规划

1、设防标准

规划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一般建筑抗震按7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提高一级设防标准。

2、生命线工程规划

生命线工程是城市的主命脉.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1)提高道路抗震能力,保证群众快速、安全地疏散。

2)对水厂进行抗震加固,改变管道接口形式,加强地基刚度,提高给水系统抗震能力。

3)对电力设施进行抗震加固措施,形成多电源环路供电,增装生命线系统供电馈路之间断路器。

4)对无线电接收系统采取加固措施,提高电话传递等级,增强综合抗震能力。

5)改善管道接口形式,加强地基刚度,提高排水系统的抗震能力。

3、避震疏散规划

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和突发性,因此避震疏散采取以“临震避难为主,震前疏散为辅”的原则进行,避震疏散场地服务半径为0.5—1.0km,主要是利用绿地、广场、停车场及5级以上防空地下室等,保证人均疏散场地不小于3m2,以达到避震疏散目的。园区道路要达到避震疏散要求,保证园区内部疏散通道及对外疏散通道的畅通。

第二十五条   防洪规划

规划确定园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第二十六条   消防规划

1、消防站

园区规划1处二级消防站用地,占地面积为0.77公顷,位于西环路和纬三街交叉口。

2、消火栓

规划采用室外地下式消火栓。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间距不应超过120m,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室外地下式消火栓应有直径为100mm和65mm的栓口各一个,并有明显的标志。

3、消防通道

规划区道路均为消防通道,当街坊长宽超过150m时,应设置穿过街坊的消防通道。消防通道宽度不应小于3.5m,净高不应小于4m,转弯半径不小于15m。

第二十七条   人防规划

1、规划区人口规模为1.3-2万人,取上限按规划人口的40%留城,人均1.5 平方米的人防工程面积标准,则园区需人防工程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

2、按规定配设防空专业队。

3、建筑物10层(含10层)以上或基础埋深达3m以上的民用建筑,应按底层投影面积修建6级(含6级)以上的平战两用防空地下室。

4、9层(含9层)以下,基础埋深小于3m,地面总建筑面积达到2000 m2的民用建筑,按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的2%—5%修建6级(含6级)以上的平战两用防空地下室。

5、成片的工业区和职工宿舍区可按总建筑面积的2%—5%集中修建6级(含6级)以上的平战两用防空地下室。

6、防空地下室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00m,并应根据战时及平时的使用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连通。

第九章  市政工程规划

第二十八条   给水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五原工业园区远期就业人口2.0万人,确定综合生活用水量0.4万m3/d,工业生产用水4.0万m3/d,其它用水0.35万m3/d。

2、水源选择

五原县可利用水资源为地下水及地表水。规划园区综合生活用水近期采用地下水,远期采用地表水。工业用水采用地表水及再生水。

其中,地下水即县城自来水,地表水是黄河过境水。五原工业园区位于县城区引黄河流(义和渠)的上游,水量丰富、水质好;但是,黄河地表水的泥沙含量较大,给水净化有沉沙处理的特殊要求。

3、供水系统

园区生活、工业供水管网均采用环状与树状网相结合的布置形式,生活供水管径DN100-DN400;工业供水管径DN200-DN600。

4、供水厂

规划工业水厂一处,位于纬三街与新华路交汇口东南角,设计供水量4.0万m3/d。

第二十九条   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选择“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2、污水量测算

根据五原工业园区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确定综合生活日均污水量0.25万m3/d,工业日均污水量1.23万m3/d,总污水量1.5万m3/d。

3、污水管网

园区整体地势较平坦,部分地区相对较低,规划分片区收集污水。地势低洼处污水利用污水提升泵站提升至就近重力流污水管。现状雨污合流管线远期转变为污水管线,新规划污水管径DN400- DN700。

保留现状3座污水泵站,分别位于鸿鼎工贸110国道以南,兴原路与光明路交汇东南角,兴原路东侧给水加压泵站北侧。

4、污水处理厂

远期规划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园区北侧。设计污水处理量1.5万m3/d,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5、雨水规划

雨水量根据五原县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

园区内有中心渠穿过,根据地形,规划将雨水分片收集排入中心渠内。共设雨水排出口4个,规划新建雨水管线管径DN400-DN1500。

6、 雨水收集

利用绿地、增加渗透性铺装以及份子渠收集消纳雨水,实现园区的良性水文循环、维持和恢复园区的“海绵”功能。

7、再生水规划

再生水回用率取80%,再生水量按照污水量的80%确定为1.2万m3/d。规划再生水管径DN100-DN400。

第三十条 热力工程规划

1、热负荷计算

热负荷计算方法:采暖热负荷采用面积热指标估算法进行计算。采用综合热指标,住宅和公建热指标分别取45瓦/平方米和55瓦/平方米。

热负荷预测:396.20(MW)

2、热源规划

规划期末规划区供热面积601.23万平方米,热负荷396.20兆瓦。规划热源厂一处,占地25.77公顷;热力站共40座。

3、供热管网规划

本规划主管网管径DN1200-DN500。

4、供热介质和热网敷设

供热介质:采暖热负荷采用供回水温度为130℃/70℃热水。

热网敷设:规划热网在城区采用直埋方式以支状敷设。

第三十一条   电力工程规划

1、电力负荷预测

预测得出2035年规划总用电负荷为14.44万KW。

2、电源规划

现状隆兴昌220KV变电站、荣丰110KV变电站供电和规划220 KV变电站;

3、高中压输配电规划

园区供电电压等级分为110KV/10KV,外部高压供电线路采用架空敷设,高压架空线尽量采用紧凑型线路在规划的高压架空走廊内敷设,以减少线路架空走廊,节约用地。

园区10KV配电线路全部采用电缆,10KV配电电缆分别从规划变电站的10KV母线段出线,10KV出线可向负荷区供电,10KV配电电缆线路主干道采用12孔电缆排管敷设,次干道采用8孔电缆排管敷设,支路采用6孔电缆排管敷设,埋深不小于0.8米。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电力电缆排管布置在道路的东侧或北侧。

4、高压线走廊规划

园区内采用架空方式敷设的35KV及以上线路,需设置高压走廊和通道。高压走廊和通道内不应种植高大乔木,严禁违章构筑物侵入保护范围。走廊宽度及环境要求应符合有关法律和规程规范要求。

第三十二条   燃气工程规划

1、总用气量

预测未来燃气气需求总量为:3000万立方米/年

2、气源规划

规划以隆兴昌镇镇区门站作为主气源,在冯玉祥路与纬三街交叉口西南规划燃气门站一处,为补充气源。

3、燃气输配系统

燃气压力采用中压A级管网,管网沿人行道路或绿化道路呈环状的方式布置。环状管网主管径DN300,支管网管径DN200。

第三十三条   电信工程规划

1、电信工程规划

(1)电话容量预测

预测2035年园区市话交换机容量达2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70%,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4万门。

(2)设施规划

建议园区与城区共用邮政电信局,邮政电信局固定设施一次建成,交换机容量等设备宜根据近期规划建设要求分期实施。

(3)线路规划

园区电信线路沿道路的北侧或东侧敷设,主要电信电缆采用光缆,光缆连接到电话集中用户。园区电信管道管孔数须满足电话光缆、数据通信、其它通信、广播电视和备用线路的敷设需要,主要通信管道管孔数不小于6孔。

2、邮政工程规划

规划在园区设置邮政中心局。新建的邮政中心局与电信局合设。同时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在入驻园区的企业厂区内配套建设部分邮政支局(所)、电话厅、报刊零售点等基础设施和网点。

3、通信工程规划

到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光纤接入网对所有区域的覆盖,所有企业用户具有不低于200M的宽带网络接入条件;近期4G实现所有区域的无缝覆盖,也为远期5G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打下基础。

4、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规划近期在电视播出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对采编、制作等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对发射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逐步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化。

规划将有线电视传输网采用光缆网,以增大传输容量,丰富园区居民文化生活,园区有线电视传输线规划采用埋地敷设方式,并与电信线路共管。

第十章  园区运营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园区土地资源盘活对策

1、搞好规划,确保园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规范用地,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工业用地计划指标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规范企业用地机制,大力推进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促进工业经济内涵式增长。

3、盘活存量,挖掘园区土地资源用地潜力。盘活土地工作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外,还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分类施策。

4、择优招商,引导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

第三十五条   园区市场化运营管理

面对严峻形势,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是关键。为此,建议五原工业园区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推进经济行为实体化、园区建设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从而全面实现园区建设大推进、规模大扩张、发展大提速、品质大提升。

第三十六条   “互联网+”在园区的应用

1、以服务为核心的园区产城融合建设。结合“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等移动端APP服务平台,将园区内各项服务功能和公共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势必吸纳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助推园区经济转型升级。

2、以产业生态体系化为目标推进园区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发展园区智能化装备,推动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营销和服务智能化,节能环保智能化,从而推动园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以共建共享为重点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园区管理、员工生活、政府服务等预留充足应用系统接口,最终形成全方位满足企业需求的新平台、实时周到的益民服务新平台和便捷高效的政府管理新平台。

4、低碳绿色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在低碳、绿色方面,逐步实现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加强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鼓励园区建设废弃物信息平台,推动形成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实现园区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园区与城镇的关系

第三十七条   生活区的配套

依据产业用地规模,结合企业现状人口指标,规划预测五原工业园区就业人数为1.3-2万人。规划五原工业园区产业人口的生活配套、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功能依托隆兴昌镇主城区进行安排,未来隆兴昌镇主城区将成为园区的综合服务基地,通过在园区与隆兴昌镇主城区之间设置通勤专线和公交线路,解决项目区职工通勤问题。

第三十八条   基础设施的衔接

五原工业园区与隆兴昌镇主城区之间主要通过110国道、212省道进行连接,园区与镇区之间交通联系便捷。产业人口在园区和镇区之间可通过荣丰路、兴原路、冯玉祥路以及西环路进行联系,加上通勤专线和公交线路的开通,未来通勤极为便利。

第十二章  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规划

第三十九条   近期土地使用规划

规划近期建设用地为688.61公顷。

1、居住用地(R)

规划二类居住用地1.4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21%,位于园区管委会东面,为保留现状的住宅楼。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3.8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47%。其中行政办公用地5.83公顷,为保留五原工业园区组团的园区管委会、五原县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气象局用地;文化设施用地0.27公顷,为保留原有的展览馆;教育科研用地17.78公顷,位于鸿鼎工贸园组团的现状种子研发基地。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99.97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4.52%。其中商业用地主要为鸿鼎工贸园组团沿街商业用地及五原工业园区组团小型块状零售用地;商务用地主要为鸿鼎工贸园组团购销加工一体化模式的商务用地及五原工业园区组团小型块状商务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为五原工业园区组团东面的2处加油加气站用地;其他服务设施用地为园区南部的两块汽修用地。

4、工业用地(M)

规划工业用地406.1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58.98%。其中一类工业用地36.53公顷,分布于五原工业园区组团中部的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园;其余均为二类工业用地,共369.60公顷。

5、物流仓储用地(W)

规划二类物流仓储用地(W2)24.5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73%,位于五原工业园区组团东南部,依托212省道沿线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83.7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2.16%。其中社会停车场一处,位于五原工业园区组团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园内,其余为道路用地,构成园区的道路系统。

7、公用设施用地(U)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2.69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39%,其中供应设施用地1.92公顷,安全设施用地0.77公顷。具体布置有供水用地1处,位于兴原路和纬三街交叉口的东北部;供电用地1处,位于冯玉祥路和纬三街交叉口的东北部;消防用地1处,位于西环路和纬三街交叉口的东北部。

8、绿地与广场用地(G)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46.2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6.71%,主要为沿道路和河渠的带状绿地。其中公园绿地3.71公顷,防护绿地42.08公顷,广场用地0.42公顷。

第四十条 远景发展规划

考虑基本农田分布情况,2035年后,园区五原工业园区组团和鸿鼎工贸园组团两个组团均向东发展,远景园区总面积约为18.53平方公里。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四十一条   建立高效组织协调机制

积极促进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协调,统筹规划区域产业协作、重大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理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发挥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控制性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加强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市政公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协调有序地进行。加强对规划建设区内的重要节点、重点地段、重点街区的控制与管理。

建立规划与建设反馈机制,实现规划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二条   完善各层次规划编制

依据批准的园区控制性规划,应继续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并以控制性规划为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第四十三条   统筹安排建设时序

根据园区控制性规划确定的规划用地布局,按照控制性规划确定的发展时序,确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园区建设,强化不同阶段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保证空间的有序生长。

第四十四条   健全各类监督机制

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建设起对控制性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第四十五条   切实落实公众参与

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对控制性规划的宣传,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各个阶段。提高全社会对控制性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推进规划的实施。

五原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rar

浏览次数: